音樂

為什麼他們想使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的英文是CC0,也就是比創用CC姓名標示的條款更進一步,移除掉所有使用限制,讓以CC0授權的作品可以任意使用於各種用途,而且連作者姓名都不用標示,讓作品提早進入公眾領域。

想像一下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作品,可能會被其他人輕鬆用在他們的作品中,就好像作業被抄襲一樣的感覺,怎麼會有人願意以CC0授權釋出自己的作品呢?

首先,有些人發現在網路上可用的數位公眾領域越來越少,希望能以CC0是出一些作品來彌補這個缺陷。

Thomas Bonte和同學Nicolas Froment、Werner Schweer是開放資源樂譜計畫MuseScore的人員,MuseScore讓人們可以上傳自己的演奏影片,讓他人能搭配樂譜一起觀看,許多演奏影片都採用創用CC授權。

使用開放授權的音樂人能獲利嗎?

音樂人很容易與創用CC連結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希望歌迷能開心的唱著自己做的音樂,並用各自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而且,饒舌音樂的取樣文化也與創用CC自由混搭再利用的精神不謀而合。不過,難道利用創用CC授權音樂,不會危及到音樂人的生計嗎?

CC總部很樂於聽到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回覆是:「首先,由於我們的授權為非專屬性的,也就是說並不會限制你只能以創用CC授權作品內容,你可以同時使用其他能使作品獲利的授權方式。

披荊斬棘的音樂授權路—獨立影像創作者的心聲

就讀研究所期間,我拍攝了一部劇情短片,其中一首配樂是某唱片公司發行的合輯當中的一首1940年代的歌曲。透過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簡稱MÜST)查到該曲的詞曲版權後,在「非營利為目的」的前提下,我向音樂公司申請詞、曲的公開播放及DVD重製權;並向發行的唱片公司申請錄音版權。
後來,作品獲得公部門舉辦之影展的青睞,有了公開播映的機會。該部門所辦的是一個售票影展,每場次99元,我的作品在其中一場。但,找出當初所填寫的報名表注意事項,其中兩條是這麼寫的:
1. 本影展純為文化活動,不具任何商業目的。
2. 影片配音、配樂及使用之圖文均需由創作者/團隊取得授權,如因影片播出產生著作權相關爭議,由創作者/團隊及參賽者 負連帶之完全責任。
「如果不具商業目的,為什麼要售票?」為此我詢問音樂公司,對方回覆若是此情形,那就是影展單位需要重新跟音樂公司洽談版權,然而影展單位的立場卻是著作權爭議需要創作者負責。那麼應該誰去談授權?誰要授權給誰?這件事情後來不了了之,影展落幕,事件還沒結束。

OPEN的力量:音樂無國界

Dan Zaccagnino,INDABA MUSIC / 紐約( 更多資訊:http://www.indabamusic.com )歌曲創作者與吉他手 Dan Zaccagnino 說「人們早已跨越國界互相發送音樂,我們希望用更有組織的方式使其成為可能。」因此在 2007 年 2 月,他和其他 4 名音樂人發起了名為 Indaba Music 的全球網路與合作平台。會員以創用 CC 授權上傳他們的曲目,或使用其他會員的材料創作混搭,或合作進行專案。Indaba 也會舉辦比賽,邀集眾人對知名藝人如 Peter Gabriel、Weezer、Snoop Dogg、Yo-Yo Ma 等人的曲目進行實驗。這些專案的混搭作品全都以創用 CC 的 CC BY-NC-ND 授權加以公開,讓創作新星與成名藝人的合作能廣為傳播。

OPEN的力量:全面開放

Curt SMITH / 洛杉磯( 更多資訊:http://curtsmithofficial.com )1980 年代時,搖滾樂團 Tears for Fears 迅速的從大學電台寵兒成功跨入主流。Curt Smith 與 Roland Orzabal 雙人組賣出 2200 萬張唱片,他們的歌曲變成流行搖滾名曲。現在,該樂團的主唱和貝斯手 Smith 使用創用 CC 授權來發佈他的作品。2007 年 Smith 以創用 CC BY-NC-SA 授權發行了半自傳性質的個人專輯「Halfway, pleased」。

OPEN的力量:開拓流行文化

Zadi Diaz、Steve Woolf / 洛杉磯(更多資訊:http://epicfu.com) 從 2006 年開始,「Epic Fu」開始在網路上廣播滿是有趣音樂、藝術與文化新聞的節目。創用 CC 從一開始就在這個熱門網路節目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製片人 Zadi Diaz 與 Steve Woolf 經常在節目中使用以創用 CC 授權的音樂和影片內容,這些節目也透過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釋出。 Woolf 說,「我個人最愛的節目叫做‘Your Copyright Can Kiss My Ass’,節目談到傳統媒體對於現代媒體傳播方式的適應緩慢。我們在盡可能延伸著作權上,採取了非常強硬的觀點。」

OPEN的力量:大眾的古典音樂

Scott Nickrenz / 波士頓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博物館(更多資訊:http://www.gardnermuseum.org)位於波士頓的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博物館不僅擁有超過一世紀的歷史,保藏超過 2,500 件藝術品,更是在古典音樂發行中最先進運動之一的起源地。除了廣泛的藝術收藏品之外,這間博物館擁有以 CD 形式保存長達數百小時的現場演奏。多年以來,這些音樂乏人聆聽。於是在 2006 年 9 月,博物館的音樂策展人 Scott Nickrenz 推出了一個古典音樂播客 (podcast) "The Concert"。

OPEN的力量:開啟音樂家的市場

Sylvain Zimmer / 盧森堡(更多資訊:http://www.jamendo.com) 當盧森堡音樂家 Sylvain Zimmer 發現到,沒有好的合法途徑可以和朋友線上分享音樂時,他決定自行創造。在 2004 年,他和兩位伙伴成立了 Jamendo,這個獨特的網路平台可以讓音樂家以創用 CC 授權將他們的音樂分享給所有人。這家公司採用免費增值模式 (freemium),免費將所有內容提供給大眾,然後針對創用 CC 授權未允許的使用權利收取費用,並與音樂家拆分一半的營收。今天 Jamendo 上有超過 4 萬張採用創用 CC 授權的專輯可供免費合法下載。音樂家每天上傳數百首新歌曲。Jamendo 在全球擁有超過 5 千名用戶,包括付費授權在電影、廣告、電視節目中使用音樂的商業用戶。 對 某些音樂家而言這個結果相當令人印象深刻。巴塞隆納的樂器藝術家

OPEN的力量:混搭風席捲全球

DJ VADIM / 柏林和倫敦 (更多資訊:http://www.djvadim.com) 出生於俄國列寧格勒,在倫敦長大的 DJ Vadim 成為了全球嘻哈與電子音樂界的一份子。他作為一名製作人,與史提夫汪達、 The Roots、Prince and Public Enemy 等傳奇藝人共同演出。他也以不同的藝名發行過許多自己的專輯。當他尋找靈感與新的人才時,Vadim 使用社群混搭網站 ccMixter 讓其他製作人下載他用創用 CC 授權的曲目,並以他們的喜好加以重製。

網路音樂廠牌與音樂民主化

上週,開放存取期刊 First Monday 發表了一篇很棒的研究論文 (採創用 CC BY-NC-ND 授權),題為網路音樂廠牌與音樂民主化,作者是 Patryk Galuszka。對於不熟悉這個用語的人,網路音樂廠牌 (netlabel) 有點像是更輕量級的唱片公司,主要是在網際網路上散佈音樂唱片,其中許多是採用創用 CC 的自由音樂。數十年來,音樂家與樂迷對於獨立音樂製作和發行抱持著浪漫的想法,...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