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賦權

透過開放建築設計改變世界

在1999年,他們為了解決科索沃的移民問題而在網站上召喚眾人一起提供設計藍圖;2001年,他們轉為關注在非洲撒哈拉以南設立愛滋病流動診所;2004年,他們針對伊朗的自然災後重建;2005年,則是為了卡崔納颶風帶來的災情共同努力。

當他們接獲越來越多的建築請求之後,便決定要將這些徵求計劃公開,利用網路平台讓更多人可以提案、分享想法,且有機會能與不同專業和社群的人合作,也使當地的人可以參與問題解決的流程、陳述他們對於建築的真正需求為何。透過此平台,產生的不只是一個想法,而是成千上萬個能促進所有人生活品質的設計想法。於是,在2006年他們建立了Open Architecture網站,2011年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和Open Architecture正式合併改名為Worldchanging。

從賦權(empowerment)的概念淺談文化工作者使用創用CC授權主題

長久以來,大型又資本集中的出版商、唱片公司、電視台等,都是我們文化與資訊內容的最大生產者,同時,也是最大的智慧財產權擁有者。Caves(2003)認為,以智慧財產權為中心的文化商品,是具有耐久性租金的產品,即使經過很久,同樣的內容還是可以創造新的利潤,因此,智慧財產權可以說是這些大型內容供應商的最重要資產。大型內容供應商以集中壟斷式的模式控制文化內容的生產,智慧財產權的管理正是他們經營的重點。

而傳統上,對於一般創作者而言,又勢必經過出版商、唱片公司等文化中介機構才能讓自己的作品進入市場。文化中介制度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所謂的文化中介泛指中介勞動或將其勞動產製商品化者(林富美,2006)。在這層層的把關之下,創作者往往必須以讓出自己的著作財產權,以換取作品的商品化。

眾智與眾志的想像:數位典藏、公民新聞與創用CC結合的可能性

本文簡介本人參與的一項結合數位典藏、公民新聞與創用CC的研究計畫:「公民團體參與建構數位公共資產:建置台灣公民行動網暨影音紀錄資料庫」。本計畫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分項:推動數位典藏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分項計畫的一項子計畫。

隨著民主政治的深化與公民意識的提升,公民團體在台灣的發展日益蓬勃,而且逐漸已在台灣的公共社會生活當中扮演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被稱作第三部門的各類公民團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團體)在改善數位落差和落實數位人權可能扮演的積極的、能動的角色,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並未獲得充分重視。這可能是改善數位落差與落實數位人權的重大工程中的一大盲點,因為早期以政府「由上而下」所主導、執行的相關工作,並未完全架構出完整的政策視野,政策效益也往往未能充分落實在社區和組織的層次,或是效益隨著政策相關計畫執行結束而結束,好不容易達成的成果由於缺乏自發自主的第三部門的積極參與而難以為繼。

Subscribe to RSS - 社會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