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公眾領域圖像的中繼站:Artstor的IAP服務

柯俊如 /文

許多博物館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數位化館藏,因此無法輕易答應立刻以開放授權釋出這些公眾領域館藏的圖像。然而,國外有許多博物館選擇加入「學術印刷用圖像 (The Images for Academic Publishing, IAP)」計畫,提供高品質數位化館藏圖像於學術及教學用途。

2006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決定投入數位化過程,預期到2013年時將會有超過54萬幅數位化的館藏圖像,同時他們也制定了圖像使用的策略規劃。2007年,注意到學術出版在數位時代使用素材時遭遇不少挑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動IAP計畫,由博物館提供免費圖像供學術出版使用。所有參與計劃的博物館可以將圖像上傳到Artstor數位圖書館,並會簽訂一份授權契約,像是他們的授權契約內就明訂使用者只能將圖像用於非商業性用途,而且不能印刷超過2000份(因為多數學術出版品都不會超過2000刷)。

若要使用Artstor的IAP服務,使用者只要提供姓名、職稱、所屬機構、信箱、刊登圖像的刊物書目資料,就可以取用學術印刷圖像。不過,使用者要使用特定軟體下載圖像,印製圖像時也必須使用圖書館預設的印刷功能,印出來的成品將會標示不能用於商業用途。另外,使用者也不能有重製、散佈、再次授權等行為,印刷術量也通常會有限制。雖然看似嚴格,但是只要是用於教學與研究,其實都可以輕易地在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善用這些圖像。

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The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同樣有參與ARTstor的IAP計畫。該館的權利與重製管理人Anne Young指出,參加IAP計畫的目的並非想控制圖像或是為了能賺取商業性用途的授權費,主要是因為博物館能根據契約追蹤圖像使用情形,館方就能因而知道館藏圖像將出現在哪些出版品中,除了能更了解使用者,也會讓館方持續討論開放近用的議題。

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在數位化圖像的使用條款非常類似IAP計畫的要求只要印刷量不超過5000份就能免費使用,若用於商業用途則須另行支付費用,而且都需要標示來源。他們發現,在開放學術與教育用途可以免費使用後他們的利潤增加不少,可能是因為知名度上升的緣故。

Artstor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開始進行數位化文化資產的活動。當時,高等教育機構才開始正要往數位化道路邁進,數位化的成本高、缺乏標準且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都是重重關卡,Andrew W. Mellon基金會因應此問題成立了Artstor。計畫第一階段和來自中國、法國、英國與美國的夥伴合作建立了Mellon國際敦煌典藏,將西方國家探險家由中國戈壁大沙漠40個洞壁帶走的壁畫與絲綢、手稿進行圖像數位化。由於這個計畫非常成功,展現了物件保存以及讓來自不同文化地區的人合作的能力,於是開始持續對於不同文化與不同時代的館藏開始進行數位化。目前網站上有來自超過250間博物館、檔案館、學校以及一些個別的藝術家190萬張以上的圖像,以及有過1500間機構申請服務。

Artstor除了IAP計畫,也由不同計畫或合作中持續探索數位科技對於藝術領域教學的助益。2013年,他們與美國數位公共圖書館(DPLA)合作,提供六個博物館超過上千件高品質畫像給DPLA的讀者使用。DPLA會提供圖像的資料紀錄與連結,讓讀者連到博物館原網站上的圖片,而且可以利用Open Artstor軟體瀏覽與下載圖片,無疑讓Artstor圖像的開放性更上一層。不過,讀者在使用Artstor的圖像時需要遵守原機構的使用條款,因此在機構尚未採用開放授權或公眾領域標章PDM、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之際,恐怕還是會有很多權利受到限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