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a Paley 說故事

莊庭瑞(trc)

Nina Paley 是一位動畫家,2008年推出的動畫長片 Sita Sings the Blues 結合了印度民間史詩故事、自身的婚姻悲喜遭遇、並混搭 1920 年代爵士女伶的曼妙音軌,非常受到歡迎。整部動畫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分式分享」授權條款釋出。任何人不需要再取得她的允許,就可以複製、分享、發行、典藏、展示、銷售、演播、以及混用這部動畫。這部片子沒在連鎖電影院上映,但由於影片在散佈以及改作上的自由,所帶來的直接以及間接的收益(例如導演本人獨家認可的商業發行、以及自營實體商品的銷售),讓 Nina Paley 覺得採用公眾授權條款來散佈影片,非常值得。她不採用「非商業性」的方式來限制他人商業使用她這部影片的權利,而是要求所有衍生作品都要「相同分式分享」。她的這項實證作法,延伸帶來許多討論

Nina Paley 也接受他人委託創作。她最近分享一個親身故事,談到自由創作人與創作委託人交涉時,使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分式分享」授權條款,有意想不到的彈性與好處。故事有點曲折。今年初她接受布魯克林博物館的請求,為六月到來的展覽繪製印度教「毗濕奴」(Vishnu)的十個「化身」(Avatars)。她因著興趣,不計較稿酬,就口頭答應了,對方也承諾成品可以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分式分享」這類鼓勵自由分享的公眾授權條款釋出。Nina 很快就完成作品。

不過對方有一些意見,希望她修改作品。對再次修改作品,Nina 興趣不大,告訴對方作品已使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分式分享」條款,博物館可以自己來改。這時對方希望可以簽正式的合約,明示關於作品修改上的要求、甚至加上「競業禁止條款」(non-compete clause),限制作者再次使用自己作品的自由。往來好幾回,Nina 始終硬著頸子說不,說作品已完成,作品對方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她想說沒合約也沒關係,頂多就是失去稿酬而已。後來對方終於同意刪除合約中的不合理限制,也同意作品以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分式分享」方式釋出。合約簽了,Nina 也收到稿酬。Nina 為尊重對方,在展覽開幕之前,不打算釋出這些作品;Nina 認可博物館優先使用這些作品的權利,也認為這才是合約中可以指明的重點。

這個故事在五月初有個轉折。博物館告訴 Nina,因為館長的看法,展覽有個新方向,她所作的毗濕奴十化身的繪圖,不會被派上用場了。Nina 很失望,但慶幸當初堅持作品必須以公眾授權條款釋出。如果當初這些作品只限定為布魯克林博物館所使用,現在可是誰都不能用了。Nina 的結語:強調自由分享的公眾授權條款,對自由文化是好的,因為創作委託人無法窒息作品。Nina Paley 這一組十件毗濕奴化身圖,現在放在 Internet Archive,整組圖檔目前已轉為 SVG 向量圖,更加方便公眾使用。

Kalki the Avatar of the Future
Kalki the Avatar of the Future, by Nina Paley (CC BY-SA).

延伸閱讀:Confronting the Enclosure of the Cultural Commons: An Interview with Nina Paley, by Amy Chazkel. Radical History Review, 2011(109):137-152.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連結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