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給全世界的設計教育資源

柯俊如 /文
設計其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利用免費開放的線上設計教育資源,你也可以成為設計領域的學徒,本文將介紹兩個不同設計面相的網路資源。
互動設計基金會(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是已經發展十年、關心全球設計社群教育的非營利組織。

2002年,Mads Soegaard於丹麥創立了此組織。他認為,人們不應該為了自己不會用電腦產品而感到害怕、煩惱,甚至自責,反而應該是將科技改量得更為人性化,讓科技產品可以在不須要說明書的情況下就可以直覺使用。因此,他希望能和知名大學、企業、作家的合作,共同創造和散佈何時何地都能取得的免費教育資源,藉由教育更多下一代的產品設計師、使用者介面設計師、使用者經驗管理人,促進設計、功能、科技的可用性。 

經由這個平台,有心改變世界的人機互動社群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讀者,而不會受限於出版商的通路,開發中或落後城市的教育機構、企業和個人也因此有能力取得這些資料。不論是作者、讀者、設計社群、整體社會都能從這樣的模式中獲利。

在此網站上,除了有書籍、百科全書等文字內容,也有圖像影音的教育資源。IDP雖然鼓勵使用作者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的授權方式,但是作者有授權方式的選擇自由,因此,並非所有文章或素材的授權方式都相同,使用時要特別注意。
另一個網站,Graphic design history是Nancy Stock-Allen根據主題介紹平面設計歷史的網站。他曾在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主修平面設計的MFA(Master of Fine Arts),他曾經在許多學校上過設計史的課,認為設計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主題。

設計在社會中產生、接受和使用。因此,無法只單純從用途、功能、造型、外觀來評斷設計的價值,還必須考量使用者所處環境的政策、經濟、文化等面相。

從設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觀察在過往的社會脈絡中,設計師如何提供不同的思考途徑,以及他們將這些思考實踐的方式和成果為何,就能作為面對現今社會環境需要時可參考的依據。

這個網站根據主題分成13章,圖文並茂,可以快速而清楚的立刻掌握設計的發展脈絡。另外,也可以點選「田野旅行(field trip)」連結到Design traveler部落格,跟著他一起展開追尋設計與設計史的旅程,戴上設計的眼鏡來一場環遊世界的深度導覽。

此網站的授權方式是「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老師可以用這個網站當作虛擬教科書使用,學生也可以在他的文章中進行恰當的引用,但不能將此用在營利目的、改變此作品以為己用。不過,在分享資訊時要標示的不是作者和網站的名字,而是網站的完整網址,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參考資料 :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dhs/pro204.html

註 : 在台灣,大同大學設計頻道有分享課堂作業的成品與發想,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一人設計學院介紹設計的基礎概念與一些簡單的繪圖講堂,同樣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另外,開放式課程也有許多設計方面的課程,如IllustratorCS3平面設計實務課程創意生活設計建築設計專題等,都採用創用CC授權,想自學設計的人又擔心語言障礙的人不妨參考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