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BY-NC-SA

創用CC授權與數位典藏—應用之現況與展望

一、前言

隨著資訊科技與數位化技術之進步,帶動重視文化傳統之國家進行數位典藏,將蒐藏之文物加以數位化,使公眾得以藉此近用典藏文物,進而對於數位化之成果予以加值利用。數位化典藏之文物一方面可保存文化,一方面亦可將典藏內容拓展至教育、研究與社會發展之各領域,健全數位內容產業鏈之發展,並將數位內容推向國際。也因此,我國為加速文化資訊產業升級,確保學術發展優勢,一九九八年起即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陸續推動「數位博物館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三項計畫,二00二年起則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前名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自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第二期自二00七年至二0一一年,二00八年整合「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而更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典藏計畫係承襲先前各項計畫的經驗,目的係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並數位化,藉以保存及推廣國家文化資產,並兼顧教育大眾之目的。

眾志與眾智?「禁止改作」與公民新聞的同儕生產

公視一直是台灣創用 CC 重要的推動者之一。「公視創用」提供了許多公共電視製作的新聞影片,其影片都以創用 CC 授權釋出。「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 」則是一個由註冊的公民記者上傳影片與撰寫報導的公民新聞的交流平台,在上傳影片與報導時,也提供了創用 CC 的授權選項 …

印度出版者+創用CC=給愛看書的印度小朋友一個看書的機會

現在,在印度,一個名為 Pratham Books (以下稱 Pratham )的非營利兒童書籍出版者,為了讓印度的小朋友可以看的到市場上具有良好品質、合理價格、且各種不同印度語言的兒童書籍,Pratham 於他們的 Scribd 網頁上,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讓大家可以直接看到這些故事書。之後又改變授權政策,將前述授權條款改為限制較少的創用CC「姓名標示」授權條款,並且又將政策擴張,將他們的其他書籍貢獻至公共領域,並鼓勵大家混搭創作他們以創用CC授權所釋出的作品。 …

善用公眾授權 為《± 2℃》加分

我們從「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方網站」留言裡,不難看到影片自由流通的需要。而從許多網路上的評論來看,也可以發現不同觀點呈現的需求。因此,未能將公眾授權的 思考納入,可能就是這部紀錄片的籌製過程中稍嫌美中不足之處。 像這樣公眾性質強烈的社會議題紀錄片,最大的希望就是透過這部影片引發後續各式各樣的效應。所以,首先必須要盡可能地讓大眾能以各種形式快速接觸;然後,廣泛地 重製擴散;甚或能夠讓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們,可以擷取更多的在地影像,自由地加入,呈現自己/台灣的觀點。這樣才能讓眾人即時參與,凝聚共識與力量。…

彈性授權中的「彈性授權」

最近在CC主網站上有一篇網誌介紹了一本書-"Be the media"。說實在,在創用CC網站上或是電子報中介紹以創用CC授權釋出的素材,並沒有什麼稀奇。但,這本書倒有一個讓我覺得還滿值得介紹的原因:它只有其中的一個章節以CC釋出。 這本書也有一個章節介紹了CC,並且將該章節以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 Alike 3.0 Unported釋出-整本書僅有該章節以CC釋出。過去有不少實體出版品的介紹,但絕大多數全部以CC釋出,這本書的操作模式倒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例子 …

iFixit供應CC授權的Apple硬體修理說明書

全球數一數二的 蘋果電腦 (Apple) 硬體修理說明書供應站 - iFixit 決定將其旗下的說明書以《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方式分享出來。iFixit 從2004年便開始供應Apple產品的維修說明書,當中包含了2004年後的每一款 Mac 電腦、iPod以及iPhone。iFixit 團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將 Apple 的核心技術寫成專業但易懂的步驟式 (step-by-step) 說明書、分解圖及問答集,還將其所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免費分享給一般大眾,可說是Apple產品愛用者的一大福音。…

國際有關H1N1的科學研究採用創用CC授權

國際科學週刊「Nature」在今年6月11日刊登了一篇有關H1N1流感基因起源與變種的研究,論文全名為"Origins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the 2009 swine-origin H1N1 influenza A epidemic",並以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 Alike licence 3.0釋出。該篇研究由多名來自香港、英國與美國等地的研究者合作撰寫。…

金曲20 聽見「交心」

2009年,第20屆金曲獎—流行類音樂《最佳單曲製作人獎》入圍的有:林強/交心(Bosom)《卡巴卡 CABACA》/朱頭皮音樂有 限公司…… 林強,以「向前行」打破台語歌唱市場長期以來的悲情曲風而轟動歌壇,目前轉身投入電子音樂與電影配樂,並在國際間頗具盛名,長期以來亦相當支持創用CC授權的分享理念。 這首「交心」是林強於2007年所演唱錄製的。難得開嗓的他,主要是為了響應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發起的「ucareicare—讓好病人遇上好醫生」公益行動…

一圓電影夢

最近台灣掀起一股「海角七號熱」,在台灣各大節目中也可以看到海角七號的演員、工作人員、導演等穿梭的身影,證明這部電影的成功燃起多少人的夢。但另外讓我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根據魏導演的說法,當初這部電影其實不是他最想拍攝的,只是資金籌募上不是很順利,所以決定從小品拍起,沒有想到卻意外受到注目。

可惜這種好運不會天天發生,我常常在朋友言談間或是網路的部落格中聽到看到許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沒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的原因是沒有資金讓這些故事被影像化,而不是不夠精彩。

最近發現了一個網站 Make'n Movies

創用CC授權與社運之淡水一直有貓

淡水是台北人休閒的去處,也是台北近郊著名的觀光景點。在我們台灣國小國語科康軒版三年級課本中,也有一課專門在介紹淡水的特色,其中包括了阿婆鐵蛋、紅毛城、夕陽還有淡水河上的船隻;而熟知淡水的人也知道淡水當然還有其他特色,前一陣子,在愛貓人士的合作下,決定拯救在淡水的街貓,讓這些可愛的貓們也成為淡水的另一個特色。

故事起頭是這樣的,貓跟人差不多是同一個時間開始住在淡水小鎮的,然後就像所有其他地方一樣,當淡水逐漸發展,商家越來越多,觀光客越來越多,商家擔心貓帶來各種髒亂以及疾病,所以開始想要把貓趕走。當有關單位開始捕殺街貓的行動時,有一群人感覺忿忿不平。這些貓可能比這些商家還要早就在淡水居住了,他們許多都已結紮,也都有固定的人餵養,貓跟淡水老街的景色幾乎已呈一體,為何遭受如此命運?

為了要讓商家、居民與貓們可以和平共處,這一群人發起了一個小小的網路社會運動,希望曾經深愛過淡水的貓而拍攝過他們的人可以將照片放在網路上以及有關照片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其他短片或是影音作品也很歡迎上傳。這個運動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種連結,讓淡水的貓也成為淡水的特色之一,一旦如此,或許貓們就有存在的空間與理由。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CC BY-N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