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資源

公眾領域實務座談與展示會:知識公共財的推動

台灣創用CC計畫、網絡行動科技有限公司和BOOKSHOW 說書會於7月10日聯合舉辦「公眾領域實務座談與展示會」,由台灣創用CC計畫主持人莊庭瑞先生主持,邀請法國CNRS 研究員 Mélanie Dulong de Rosnay 博士及多位各領域學者專家淺談公眾領域和著作權法間之關係、在文化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各領域實務運用上的經驗或困難,並在會後與參加民眾進行小型交流。由於公眾領域是一個跨領域的知識公共財推動,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所學背景包含科技、法律、教育、資訊等等,因此交流的公眾領域問題檢討非常豐富。本場活動期望讓更多人了解公眾領域的意涵與重要性,進而讓公眾領域在實務中順利推動,累積知識公共財。

公眾領域及傳遞知識於數位環境下之再思考

我們關注公眾領域,也期盼豐富公眾領域內容使其成為大家的寶藏,而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今,我們處於數位環境之下,則對於公眾領域也應該與時俱進的思考。

2004年時,Google開啟了一項圖書計畫,此一計畫將數以萬計的書籍數位化,其數位化的範圍包括有著作權保護之書籍以及已成為公眾領域內容之書籍, 雖然關於前者的部分造成很大爭議,Google亦屢遭控訴侵犯著作權;但從後者的角度切入,針對公眾領域一環,我們可以察覺在現代科技化的時代, 數位公眾領域(The Digital Public Domain)將會在我們在討論公眾領域相關議題時佔有愈加重要的角色,而且也能夠促使傳統的公眾領域內容更加的茁壯。...

Think,and make changes!

文化,來自於著作的累積。而隨著時代的轉變,科技的進步,各類著作的被接近性以及利用方式越來越多元和便利,則傳統著作權法的各種相關規範內容皆應在考量這些種種的不同之下,討論其修改的方向以期更加合適於當前的社會環境。

目前,這樣的意識逐漸在各國出現,而許多世界性或超國界組織也都持續的關注著作權的議題。COMMUNIA,一個世界性協會,致力於著作權方面之議題,尤其以公眾領域為其耕耘重心,該組織之衷旨即在於「促進、強化並豐富公眾領域」。他們關心著這些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化的財產,並為此提出一份對於著作權的14點政策建議,根據該份建議內容,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大部分:著作權改革方向、公眾領域、數位化內容,以下則分述各部分的建議內容:
...

影片製作人如何運用創用CC授權?

影片製作人是如何運用各種不同的創用 CC 授權,Creative Commons 有以下的整理:姓名標示 (CC BY):隨時可供出版的素材 姓名標示授權是限制最少的創用 CC 授權,因此最鼓勵對內容再次利用。適用於短片、電影劇照、複印資料、簡歷,因為這些內容可以很輕易地加入各種報導中。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CC BY-SA):作品散佈與非電影素材 藉由刪除非商業性條款,此授權鼓勵商業組織推廣並使用電影。

美國數位圖書館(DPLA)將所有後設資料以公眾領域宣言(CC0)釋出公眾領域

美國於2013年4月18日正式成立了數位圖書館(The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簡稱DPLA)。成立DPLA的計畫於2010年時開始準備,它從眾多的圖書館、資料庫及博物館收集了數以百萬的數位資源。以下是來自DPLA的消息:「DPLA將於該日的美東中午時設立一個入口及開放一個平台,用以傳輸他們在美國圖書館、資料庫、博物館及文化遺產機構所收集的素材給學生、老師、學者及社會大眾們。而這將遠超過一般的搜尋引擎,對於他們統一收集的上述資源將提供一個創新的搜索及掃描方式。他的幾項特色包括動態地圖、時間軸的部分,使其使用者關於自己一年年的使用上有視覺化的瀏

OPEN的力量:翻轉商業授權思維

Melinda Lee,UNCENSORED INTERVIEW / 紐約( 更多資訊:http://www.uncensoredinterview.com )當初 Uncensored Interview 創辦人 Melinda Lee 負責 MTV Networks 業務時,她體認到由於對特定內容缺乏權利之故,許多大好機會因此白白喪失。而如今她在 UI 這家提供藝人訪談的影像製作與授權公司中,正專注於取得以及給予權利。 包括 Henry Rollins、Margaret Cho、Juliette Lewis、Moby 在內,UI 為樂團與個人進行超過 1 千次以上的訪談,電視節目、播客、廣告購買影片權利並加以使用。但是在 2009 年 3 月 UI 以最寬鬆的創用 CC 授權 姓名標示(BY),釋出了其中的 2 千個影片,允許所有人在商業用途上使用。 Lee 說「我們想知道這麼一來會發生什麼。」

OPEN的力量:用真相改變世界

Grace Choi,HUMAN RIGHTS WATCH / 全球(更多資訊:http://www.hrw.org)從 1980 年代起,人權觀察組織 (Human Rights Watch) 投入揭露世界各地的人權侵犯行為,其詳盡公正的公開報告有數百萬讀者。這個非政府組織的研究者每次在實地查訪時,用數以月計的時間收集人權侵犯行為的有關資訊,不論那是在印度對恐怖疑犯的拘留和酷刑,或者是在伊朗少數性傾向人士受到的歧視。人權觀察組織的出版物主任 Grace Choi 說,「我們為全球各地發生的事件提供精確、未經媒體過濾、公正的敘述,向政府與組織施加壓力。」

OPEN的力量:大眾的古典音樂

Scott Nickrenz / 波士頓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博物館(更多資訊:http://www.gardnermuseum.org)位於波士頓的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博物館不僅擁有超過一世紀的歷史,保藏超過 2,500 件藝術品,更是在古典音樂發行中最先進運動之一的起源地。除了廣泛的藝術收藏品之外,這間博物館擁有以 CD 形式保存長達數百小時的現場演奏。多年以來,這些音樂乏人聆聽。於是在 2006 年 9 月,博物館的音樂策展人 Scott Nickrenz 推出了一個古典音樂播客 (podcast) "The Concert"。

歐洲數位圖書館使用 CC0 在公眾領域釋出 2 千萬筆記錄

Timothy Vollmer,2012 年 9 月 12 日。歐洲數位圖書館 (Europeana) 使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 (CC0) 在公眾領域釋出 2 千萬筆記錄,可說是本週一大盛事,這次釋出是使用 CC0 在公眾領域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性文化資料貢獻。該歐洲數位圖書館資料集包含了來自龐大數位文化與藝術作品寶庫的描述性資訊。根據歐洲數位資料庫使用條款,「網站上發佈的所有後設資料 (數位化文化遺產的文本資訊) 其 重用無任何限制。」該公眾領域資料可用於文化機構、研究人員、應用軟體開發者。藉由移除該資料上的所有著作權限制,歐洲數位圖書館協助推動創新與經濟活 動。其新聞稿:「重要的是,...

圖書館目錄後設資料:公眾授權或公眾領域宣告?

Timothy Vollmer,2012 年 8 月 14 日。據報數週前 OCLC 建議其成員圖書館,在線上分享圖書館目錄資料時,採用開放資料公用姓名標示授權(ODC-BY) 。儘管這對於 OCLC 來說是正面的一步,然而 OCLC 建議採取授權途徑,而非以公眾領域 (如 CC0 公眾領域貢獻) 釋出書目後設資料的決定,引起了值得更多討論的問題。雖然 OCLC 認為以 ODC-BY 等開放授權釋出其資料,符合其社群常規。但除此之外仍有其他兼容選項。例如哈佛圖書館年初就曾與 OCLC 協議,在 CC0 公眾領域貢獻下釋出後設資料,同時,哈佛一方面仍建議用戶最好能標示資料出處(但不強制),非將出處標示列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授權前提。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數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