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

人性的美麗與哀愁:跨越時空的利人與利己基因

(本文擷取自<人性的美麗與哀愁:跨越時空的利人與利己基因>,《新聞學研究》,第111期,頁257-263,2012年4月。為《The Penguin and the Leviathan: The Triumph of Cooperation over Self-Interest》之書評。)書名:The Penguin and the Leviathan: The Triumph of Cooperation over Self-Interest 
作者:Yochai Benkler 
出版日期:2011年 
出版社:Crown Business

澳洲公共廣電機構使用創用CC授權釋出新聞檔案

全球的廣播電視新聞機構之中,又有一位重量級機構加入了創用CC授權的陣容。CC澳洲日前宣布了澳洲公共廣電機構 (ABC,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使用維基共享( Wikimedia Commons) 並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澳洲” (CC BY-SA)之授權下釋出歷史上重要的新聞片段。...

尋寶去!如何在網路上尋找有趣的公眾領域作品?

農曆年間,隨手翻閱了書架上堆滿灰塵的歷史書,其中,關於周朝的「井田制度」,有這麼一段話:「...八家農戶各耕耘外圍的八塊方地,並共同耕種當中一塊「公地」, 亦即公侯所領之地。...顯然當日農民認為在中央地區無代價的工作,有如一種公眾的義務。流傳所及,今日中文字裡公眾之「公」也與公侯之「公」無別。」...

如何尋找「開放授權」的圖片檔案?

筆者在參與台灣創用CC計畫以及教育部創用CC計畫歷程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請問我用XXX的圖片放在教材或文章裡合法嗎?」、「請問我這樣標示圖片來源檔案是正確的嗎?」、「請問要去哪邊尋找用了不會侵犯著作權法的圖片檔案呢?」而這些問題也是目前教師教學、參加教案比賽、學生撰寫期末報告、民眾舉辦小型活動時所容易碰到的問題。...

論公眾授權條款之相容性:以創用CC授權條款及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為例(下)

Creative Commons(該組織以下簡稱「CC」)之創辦人 Lawrence Lessig 教授曾指出,造成公眾授權條款彼此不相容性之原因有二:其一是來自於不同的著作權人本身對於授權條款的選擇就有不同的偏好,有些人只希望主張姓名表示權,有些人還希望基於其原著作所改作之衍生著作亦能以相同方式授權,有些人則希望限制他人對其作品做商業使用,在不同類型的創用 CC 授權條款之間,所存在的不相容問題,即是屬於因為使用者偏好不同所造成;其二則是因為授權條款本身之設計所造成,有時內容類似或目的相同之授權條款會被設計成彼此不相容,如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與 GFDL 之例,若兩種授權條款皆要求改作後之衍生著作須以相同之授權方式釋出,則使用該兩種授權條款所釋出之內容自無交互使用流通之可能。

從公眾授權談科學教育和研究的普及

(本文截錄自第八屆兩岸三院資訊技術交流與數位資源共享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內容)

科學的普及傳播

科學教育正從菁英教育轉向公眾教育,並逐漸受到各界的關注與肯定,也致使科學傳播的方式更加活潑多元。科學消息的傳播是科學知識普及的重要關鍵,科學傳播的意涵幾乎等同於科學普及。因此,如何正確、深入、廣泛、快速且有效地傳播,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議題。而科普不僅由傳統科學知識推廣,轉變成為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也融入關懷與平等的教育意涵,將縮小城鄉差距納入規劃思考。

科普知識的傳播,除了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外,也或透過報章雜誌的科技新知、科普知識的翻譯、科學雜誌的出版、科普節目的製播,以及如科普研習營、科學特展、科普講座、科學競賽、科學季等科普活動等不同形式呈現。而在科學知識的傳佈上,教案素材、數據資料、實驗方法、以及軟硬體教具設計的廣泛流通使用,分外重要。

論非營利組織於資訊共享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下)

在(上)篇中,筆者以公共財作為分類依據,羅列出資訊共享環境中的各類非營利組織後,(下)篇中本文選擇以當今非營理組織學說中最具影響力的兩個理論,解釋資訊共享運動中的各參與組織。

一、契約失靈理論:第一個理論是 Henry Hansmann 提出的契約失靈理論 (contract failure theory),該理論指出,在交易雙方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時,買方無法檢驗商品的品質,因此賣方可能會提供劣質的服務或產品。此時,如果由非營利組織扮演賣方的角色,該等組織的「不分配限制」特質將可適度防止其濫用優勢資訊,欺壓買方。

契約失靈理論在資訊共享環境中有傳統的應用角度,亦即非營利組織可代社群接受並管理他人捐贈。與營利事業相較,非營利組織較不會濫用該等捐贈,此外,亦存在以下三種新形態的契約失靈情境:

利用公眾授權內容,其實,很簡單。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發現原來「台北市公共運輸處全球資訊網」也取用來自維基百科的公眾授權內容,可見維基百科內容的品質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台北市公共運輸處在內容的利用上,無疑是符合公眾授權的大趨勢,但也暴露出使用者對如何正確地使用公眾授權內容的認識仍然不足。 利用公眾授權內容,其實,很簡單。 在這個案例上,公運處要合法使用維基百科內容的條件是 …

台灣棒球維基館:給你棒球知識力!

wiki%20baseball.png;

棒球,一直是台灣人的驕傲!只要有國際賽事,大家總會排除萬難看比賽,管他是三更半夜,還是凌晨十分,就是要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絕不錯過Live實況轉播,然後入戲地跟著轉播員一起激動,好像身歷其境一般地暢快嘶吼。

公共領域縮水危機

「假如把進入公共領域的圖片/作品,拿來放在wikipedia上,可以麼?」 這可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進入討論之前,或許得先來做個簡單的概念前導。 1. Wikipedia的授權方式採用的是公眾授權,必須依附在現行著作權法架構基礎上;也就是說你需要有著作權利(而且是著作財產權),才能將此著作以公眾授權方式釋出。 2. 當著作一旦離於著作權保護期限,便進入所謂的「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因此這些作品的權利不屬於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任何方式任意地利用。 3. 目前著作權法採取創作保護主義,一旦著作產生,成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標的,即受著作權法保護,不需任何標示或登記的動作。 4. 基於數位科技的特性,致使無論是瀏覽網頁或是傳送檔案,複製的行為都是必須的動作;而知識內容不因分享而減損。 所以,當公共領域的作品,遇到公眾授權的環境,會激盪出什麼新鮮的議題?…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