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4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著,2005年12月28日
這是一系列介紹CC緣起和目標的最後一篇文章了。我在三個月前開始撰寫這系列文章的時候,我還不那麼確定,認為我到2005年年底前能每週寫一篇。但是2005年快結束時,我才發現我到2006年一整年都還可以繼續寫下去,即使這樣話還是說不完。
這一系列的通信,原先是為了要為CC募款,好為CC提供廣泛的經濟基礎而寫的。CC在柏林、倫敦、波士頓及舊金山的職員加起來剛好不超過20位。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作技術性基礎架構建設。另外四分之一的人則負責為計劃進行國際性的協調工作。其中一位(很快就會變兩位了)則駐波士頓為Science Commons努力。至於舊金山對應的人員,則負責跟緊進度、散播消息,將這些基礎建設盡我們最大能力推廣到各地。
如果讀者在四年前問我,要我帶領一個二十人團隊的機率有多高,我那時會說完全等於零。我父親是企業家。而我立志從事學術工作。雖然這幾年很辛苦,但最大的收獲,莫過於建立一個眾人努力工作且完全投入的機構。我為這些薪水不高、工作過量的伙伴們感到無比驕傲。他們在最近這幾年所完成的,比任何人──包括我在內──所能想像的都來得多。
但即使我們對CC這個組織做了全面性的介紹,我們還是缺了一樣東西,而那樣東西,在我看來,才是最終而言最重要的。那就是,世界上有越來越多分支機構,這些機構一開始先將CC授權條款移植到各自的法律管轄區裡,然後現在都在開始將運動推向不僅僅只是授權條款的程度。
我在第七份通信中提過,我們原先以為,只要將授權條款移植到不同的法律管轄區,就可以達到CC的國際化。結果這樣的過程,帶起了各種創作者、學者、圖書館界以及運動人士的網絡,這些人發現,他們都分享一組共同的關注議題,而這是CC可以幫忙組織帶動的。iCommons便是做為這樣的基礎架構而推出的。2005年6月的iCommons高峰會代表著這個架構的誕生。而往後幾年我們所要做的工作裡,最重要的,就是要支持這個國際性的網絡。iCommons裡的人並不必然都來自CC。但我希望CC能協助建立一個更廣泛、由個人及各組織所組成的聯合(federation),這些包括了世界上各大學裡所發起的自由文化運動(Free Culture Movement)、「維基百科人」(WikiPedians),以及所有希望讓那個叫「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架構能夠在數位時代有合理意義的人們。
如果我們真能讓這些運作起來,這最終就會是CC的真正貢獻了。我旅行世界各地,參與CC各計劃的推出,我真的和幾千人見過面,而大家都為著一組共通的理念而努力著。大家都看到了網際網路所能帶出的創作潛能。每個人都看出何以必須投入以讓此潛能成真的緣由。很多人真的花了數百個小時在CC的工作上,他們不是CC職員,而是志工。其他人也陸續投入,有的在CC架構內,有的在CC之外。
我說得再多,都無法真正表達我對志工的感謝。我們所最能做的,就是讓志工的計劃能夠運轉下去。我們離這次募款活動的目標已經很接近了。如果我們要持續運作下去,就必須達成募款的目標。謝謝各位讀者讓我每週都寫信到你們信箱裡。請在募款活動的最後幾天裡繼續支持我們,好讓我們達成目標,讓CC的理念得以廣為散佈。
最後一句感謝的話:我要謝謝瑪麗亞.亞爾維特(Maria Cristinia Alvite)以及iRight.info,他們幫忙翻譯了這系列通信的西班牙文與德文版。總有一天,我們會為這個運動找到一位可以說所有上述語言的主持人的。我承諾大家,我會去找的。
再次感謝各位讀者花時間閱讀,感謝各位讀者的協助,感謝大家的啟發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