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BY-NC-ND

比利時與以色列法院均出現首次創用CC授權相關之法院判決

創用CC授權至今推行逾十年,在此十年間已有超過數百萬計之創用CC作品問世。然而,在此十年間,很少聽聞因為創用CC授權作品而涉訟之消息。 本文中所引之判決:Lichôdmapwa v. L’asbl Festival de Theatre de Spa以及Avi Re’uveni v. Mapa inc[1],可見各國實務肯定創用CC授權之法律效力,同時本文所指案件也可說明實務對於創用CC和著作權法之間是並存且不互斥的。

當「非商業性」遇上商業授權

數位典藏計畫執行了將近十年,從2007年開始,版權處理慢慢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應運而生的,是創用CC授權方式與盤點計畫的落實。在接觸創用CC推廣與盤點計畫落實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有的典藏計畫本身並沒有制定授權規範, 而是直接採用創用CC授權條款,作為該計畫的授權機制。而最常用的,就是「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兩種授權條款。但是,這樣就可以處理所有授權的需求嗎? 當「非商業性」遇上商業授權,要怎麼處理呢?

就這幾年輔導數位典藏處理授權使用的經驗,發現幾個使用創用CC授權的單位,並未積極的規劃授權業務;當接到商業使用的授權申請時,確又是非常需要專業的協助。在這裡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首先,必須先為典藏單位找到授權的法源依據,確認單位內是否訂定了智財權相關的管理辦法。在中央研究院,有的研究所已經制定了授權辦法與收費機制,有的則尚未有任何規劃, 所幸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的公共事務組有長期處理科技移轉經驗,並且早已訂定了相關辦法,例如:「中央研究院研究成果發展管理要點」、「中央研究院著作權處理要點」等。有了授權辦法當作後盾,典藏機構在授權業務上, 自然減少了可能觸法的疑慮。

創用CC授權與數位典藏—應用之現況與展望

一、前言

隨著資訊科技與數位化技術之進步,帶動重視文化傳統之國家進行數位典藏,將蒐藏之文物加以數位化,使公眾得以藉此近用典藏文物,進而對於數位化之成果予以加值利用。數位化典藏之文物一方面可保存文化,一方面亦可將典藏內容拓展至教育、研究與社會發展之各領域,健全數位內容產業鏈之發展,並將數位內容推向國際。也因此,我國為加速文化資訊產業升級,確保學術發展優勢,一九九八年起即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陸續推動「數位博物館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三項計畫,二00二年起則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前名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自二00二年至二00六年,第二期自二00七年至二0一一年,二00八年整合「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而更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典藏計畫係承襲先前各項計畫的經驗,目的係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並數位化,藉以保存及推廣國家文化資產,並兼顧教育大眾之目的。

眾志與眾智?「禁止改作」與公民新聞的同儕生產

公視一直是台灣創用 CC 重要的推動者之一。「公視創用」提供了許多公共電視製作的新聞影片,其影片都以創用 CC 授權釋出。「 PeoPo 公民新聞平台 」則是一個由註冊的公民記者上傳影片與撰寫報導的公民新聞的交流平台,在上傳影片與報導時,也提供了創用 CC 的授權選項 …

善用公眾授權 為《± 2℃》加分

我們從「加減2度C行動聯盟官方網站」留言裡,不難看到影片自由流通的需要。而從許多網路上的評論來看,也可以發現不同觀點呈現的需求。因此,未能將公眾授權的 思考納入,可能就是這部紀錄片的籌製過程中稍嫌美中不足之處。 像這樣公眾性質強烈的社會議題紀錄片,最大的希望就是透過這部影片引發後續各式各樣的效應。所以,首先必須要盡可能地讓大眾能以各種形式快速接觸;然後,廣泛地 重製擴散;甚或能夠讓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們,可以擷取更多的在地影像,自由地加入,呈現自己/台灣的觀點。這樣才能讓眾人即時參與,凝聚共識與力量。…

Film Annex 發表了六個專播 Creative Commons 授權影片的網路電視頻道

全紐約的 Film Annex 是一個專為獨立的影片製作者,及對獨立製作的影片有興趣的人提供的分享平台。以網路電視播放及線上影片出版的角色,Film Annex 突破從前大股東及廠商投資拍電影的模式,改以影片觀看者直接資助影片製作者的模式,成功地使全球的電影網絡,無論是電影愛好者、地下電影創作者、演員、電影社群、還是電影人才發掘者均得以輕易且直接地被串聯起來。 …

「新聞學研究」百期學術文章,以創用CC授權釋出

記得以前在寫論文的時候,「新聞學研究」是屬於必看的學術期刊之一,這是由政大新聞系所負責出版的期刊,其收錄的學術文章範圍不僅限新聞領域,還包含傳播法律、政策等,而所有與傳播領域相關研究者都可以投稿。雖然「新聞學研究」約三個月才出版一期,但是對於台灣念傳播相關學系的師生都很有影響性。 今年(2009)七月「新聞學研究」出版第一百期,他們將過去一百期的文章數位化後放在網路上供大眾自由下載,其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釋出。 …

〈汝介名,叫做台灣人〉 本尊分身七種版本

從拷秋勤部格格捎來的消息:法國電音創作者Volfoniq 新近出版 «DUB'IN TAIWAN» 網路專輯,只收錄〈汝介名,叫做台灣人〉一曲的三款法國風混音版。該專輯的樂風獨特,並且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授權方式釋出,不僅值得仔細品嚐,還可以自由收藏、轉寄給朋友! …

一圓電影夢

最近台灣掀起一股「海角七號熱」,在台灣各大節目中也可以看到海角七號的演員、工作人員、導演等穿梭的身影,證明這部電影的成功燃起多少人的夢。但另外讓我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根據魏導演的說法,當初這部電影其實不是他最想拍攝的,只是資金籌募上不是很順利,所以決定從小品拍起,沒有想到卻意外受到注目。

可惜這種好運不會天天發生,我常常在朋友言談間或是網路的部落格中聽到看到許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沒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的原因是沒有資金讓這些故事被影像化,而不是不夠精彩。

最近發現了一個網站 Make'n Movies

南國哀歌

辦公室裡的「河」堆了那麼久,粗人一個的我也沒有去問「賴和」是誰。最近把 CABACA 專輯傳入手機中,連同其他一些音樂混著聽,好幾次之後才發現這首我一直沒有留心的歌曲是這麼有感覺。

 

我補了賴和的原作上維基文庫 (格式我不太熟,讓別人補完吧),也轉一下這首歌的歌詞: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CC BY-NC-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