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資料運動前期推展與參與策略:以英日為例

黃芝瑩、劉自強/文

隨著各國推動開放資料的具體行動,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對相關議題的討論與政策推動也逐漸加溫。 然而,任何政策或法規的落實並非一蹴可及,前期的配套措施與策略規劃,係為逐步擴大各界對公共議題的注意、了解與投入的必要歷程。

開放資料精神下,政府的任務是「開放」並且完善相關制度,不過度干涉、限制產業或者公眾的使用。本文想回答的問題是:關鍵政策推動的前期,除健全制度與政策, 在「欠缺open data法令法規」和「完整的open data法令法規」間的過渡時期,是否有些策略可主動推動公眾認識、參與及應用。

日本:實踐多元雙向參與

以日本為例,在2010年5月宣告以促進施政透明化、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決策為主旨的新資訊通訊策略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後,同年8月旋由日本經貿產業省(METI)[1] 主導發佈政府公開資訊官方入口網(Openlabs.go.jp),做為政府公開資料匯集、政策宣告推廣與產業合作平台。 同時,日本政府也透過METI在2010年2月建置的意見徵詢網站 (IdeaBox),以及Twitter、Youtube、Mobile SNS等整合媒體持續發佈訊息,並廣泛徵求使用者意見。 用新媒體促進公民教育與參與的策略,跳脫傳統政策推動前期較被動的做法,亦成功吸引了原對相關議題不了解的民眾。可說網路新媒體的操作策略,在擴大宣傳與參與新使用者族群上有具體的成效; 而隨之蒐集而來的使用者行為資訊,更有利於進行公民意見的檢視與分析。[2]

從日本政府的做法,可看到他們對政府機構公開資訊的「推廣」做法並非「使用者對接收者」的單向線性傳播,而是建構多維溝通的開放決策網絡。 意即除政府端出發的「資料整合蒐集、規格制定、政策教育、訊息告知」,亦包括「蒐集公民意見、邀請各界表達與參與」的使用者需求端出發的做法。 做為實踐此目標的平台IdeaBox,除彙整公民意見並有表決功能,可將公民在內的參與者意見,導引入政策決策過程。過程中多元的實踐社群成員[3], 針對公共議題和政策(如政府開放資料的需求與使用方式),提出意見、進行溝通和整合,以找出最大共識,並落實成為政策內涵[4]

日本政府資訊平台接受 OpenID 方式登入 ,不失為一種提升參與意願的設計細節。站內和相關頻道(如Twitter )的各種資訊或內容,從新聞到政策統計,也(未完全但幾乎)同步提供英文版,具體提升資訊擴散與使用的可能。

英國:理性辯證奠基穩健架構

談到英國的開放資料運動,2006年3月衛報發起了「解放資料」(Free our data)運動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基石。 這項運動的宗旨相當單純,就是政府(納稅人的錢)資助調查研究的資料應要讓公眾無償使用[7]。 衛報藉由此運動不僅透過媒體的特性發表相關論述,教育閱聽大眾,也鼓勵公眾向國會議員進行遊說, 也在同年 7 月,與產官學各界在英國皇家藝術學會舉辦公開辯論。透過這些機制, 讓更多人了解開放資料對人民與國家未來的重要性。並強調政府應該負責收集高品質的原始資料,同時將其無償的提供給所有人做創意發想之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這項運動逐漸在 2007 年 4 月發酵,內閣辦公室進行了「資訊的力量」(Power of Information)研究,分析政府應如何滿足公眾的資訊需求, 使國會會員 Tom Watson 成立了「資訊的力量任務小組」(Power of Information Task Force)。並於 2009 年 2 月由內閣辦公室發表調查報告,宣示公部門所產製的資料, 應盡量可以被重複使用,並要有明確且一致的授權規範,讓不同資料來料可互相結合運用。2009年9月,Tim-Berners Lee 等人被首相布朗任命,用來指導政府單位讓資料可以更廣為公眾使用。 2010年1月,正式成立 data.gov.uk 網站,提供英國政府資料的單一入口,如同美國的data.gov。 後續不論是 2010 年與創用 CC 概念相近的「政府開放授權」(Open Government License), 或是 2011 年針對商業模式與永續經營設計的「資料公開專責機構」(Public Data Corporation),也都相對順利的推動。

身為第四權,衛報確實成功做到監督政策並教育公眾的角色。而媒體特性將不同面向意見做多方陳述與辯證,讓利害關係人均能充分的評估風險、策略、效益等,也讓英國在開放資料的路上走得相對穩健。

結論:落實多元參與的願景和行動

傳統上而下對資訊的掌控,在數位媒介時代漸被由下而上對資訊的需求取代。公民參與的形式,也跳脫單純的意見發表,有了更實際的影響工具與方法,如將原始資料放在不同脈絡底下產生出新的詮釋等。

觀察英國或日本在此議題之進程,兩者積極擁抱多元意見,落實參與管道的精神,可作為推動相關運動的參考。實務上,不論是致力於多元化、多維化行動者網絡建構的創新策略, 或縮短公眾參與落差 (participatory gap) 的具體努力,均能有效的促進電子化民主、開放式公民參與的發展。

[1]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2] 根據METI在2011年提出的報告顯示,透過網路新媒體而來的新使用者,有45%是在瀏覽或參與該網路平台或服務之前, 對開放資料並不清楚的新使用者。
[3]  如:來自議會、社群媒體以及 ideabox 的成員,透過城市實體會議的形式進行討論。
[4]  根據METI在2011年提出的報告,IdeaBox的初始版本在2009年10月由METI推出,在短短四週(2009.10.14-11.14)試營運期間, 雖只吸引了1,063名使用者,但蒐集了456個政策建議(主題為E-government),並針對之產生了7,041個有效投票。接著2010年3月改版後再推出的IdeaBox,以IT Policy為主題,吸引了近4,000名使用者, 在營運的三週內(2010.2.23-3.15)提供了936則點子,更有近6,000則評論,具體可見參與效益的提升。而主題涵括最廣的全民建言書(citizen’s briefing book)更是吸引了125,000名使用者, 貢獻了44,000個建議,並有超過1,400,000個投票。IdeaBox的最新版本(v.4)從2010年7月29號開始進行以open government為主題的意見徵求與投票。
[5] 接受mixi、Yahoo! 日本、Livedoor和Google等帳號。請見: http://openid.net/2010/03/09/government-of-japan-started-accepting-openid/
[6]  如: https://twitter.com/#!/meti_NIPPONhttps://twitter.com/#!/meti_JPN
[7] 當時主要的訴求重點,是針對英國地形測量局(Ordnance Survey)要求此政府資助的調查的資料應該公開給大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