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GLAM: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

柯俊如 /編譯

OpenGLAM全名為「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乃開放知識基金會的計畫,由歐盟執委會的DM2E計畫贊助。其透過工作坊、指導原則、文件、工作小組來協助文化機構開放內容和資料,希望能建立全球文化共享資源,讓每個人都能使用、取用和享受這些文化資產。

(資料來源:wikicommons)

OpenGLAM認為,美術館、圖書館、典藏館和博物館是文化資產的看管人,守護館藏就是守護整體人類的記錄,這些文化機構在協助人類知識進步上扮演關鍵角色。網路提供文化資產機構一個前所未見的機會,讓他們能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觀眾、使館藏比以往更容易被發現和連結,並讓使用者能成為主動的貢獻、參與、分享者。

開放館藏的第一步是採用開放授權,如果文化資產機構理解網路在近用、創新和數位學術傳播上的潛能,就會知道最終最重要的其實是開放合作機會及讓使用者產生嶄新的參與方式。

根據開放知識基金會的定義,「開放」意味著這些內容或資料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再利用和散佈的,頂多需要滿足姓名標示或相同方式分享之要求」。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逐漸開始採用許多和此定義相符的授權條款,像是詮釋資料常用的「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以及內容常用的「創用CC 姓名標示」、「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條款。

透過開放館藏,文化機構可以增加館藏在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Europeana、google等管道的曝光度,提高公眾對於館藏的注意、讓公眾更容易找到館藏,並提升觀眾參與策展館藏的機會。

對於整體社會而言,不論是在課堂中被用來傳遞知識,或是被研究者善用資料探勘或視覺化等新技術發現人、事、物間的新關係,還是讓世界各地的人欣賞、增加理解、用以創作。就像牛頓所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及歌德說的「我總是在收割前人所播的種」,開放館藏可以激發更多社會創新。

OpenGLAM在各地舉辦許多工作坊推動開放館藏,於網站上整裡許多對於開放文化很重要的參考資料,並在部落格更新開放文化的最新動態,網站上的原創內容都以「創用CC 姓名標示」授權分享。在OpenGLAM的開放文化實驗室中,則可以看到一些簡單好用且開放資源碼的小工具,協助老師、研究者及公眾能與數位文化內容及資料進行更多互動。

同樣由開放知識基金會發展的「公眾領域評論」,是OpenGLAM的姊妹計畫。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到來自不同機構不同類型的公眾領域素材,顯現擁抱開放的數位公眾領域作品是多麼棒的資源,也可以直接購買利用公眾領域素材做成的文創產品。另外,他們還邀請世界各地文化遺產機構策展人每個月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一組開放數位作品。除了讓使用者更了解這些館藏的故事,也能藉此展現當數位公眾領域作品能被重新置於不同脈絡下使用時,將帶來何種效益,希望能因此激發更多人重新編排這些數位公眾領域作品成為不一樣的新故事。

最後,附上OpenGLAM工作小組起草的第四版原則,身為OpenGLAM的機構將會擁護以下原則:

1. 使用如CC0的合適法律工具發布關於物件的數位資訊(即詮釋資料),使其成為公眾領域。

2. 讓超過著作權保障期限的作品數位化後仍然維持公眾領域的狀態,而不會對期主張額外的新權利。

3. 發布資料時,要將對於資料描述、整體資料館藏、館藏附屬品被重複使用及賦予新用途的期望,做出清楚且堅定的宣言。

4. 發布資料時,使用可供機讀的開放檔案格式。

  • 機讀格式是能讓資料被電腦程式擷取的一種格式。如果以封閉的檔案格式釋出資訊,會造成重新使用資訊的嚴重阻礙,導致想要使用資訊的人必須購買特定軟體才能開啟。另外,資料的結構及可能使用方式應該在網頁datablog中妥善說明清楚。
  • 欲了解更多開放格式的資訊請見:Open Data Handbook

5. 應該追求以創新方式在網路上吸引觀眾投入的機會。

  • 清楚說明所提供的開放資料、內容和服務,以便讓他人可以輕易再利用、建立、提升這些已開放的事物。
  • 發布資料時,積極回應有興趣的團體所提出的資料及支持資料取用的相關問題。
  • 提供觀眾機會由這些館藏中蒐集物件並組織策展。Rijksmuseum的Rijksstudio是一個好例子。
  • 有可能的話,透過人力外包的工具讓使用者能豐富和強化詮釋資料。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