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消息 News

  • 2016-07-28
    林誠夏/編譯

    對於「公眾授權、群眾參與」如何運作感到興趣,有意願參與實作的朋友。2012 年重新編撰二版的「社群的藝術-營建參與的新時代 (The Art of Community - Building the New Age of Participation)」,是一本高度推薦給您閱讀的好書。因為所謂「開放素材、開放資源」,必須要與「社群協作、群體共工」產生正向的連結,否則,徒開放不足以自行,若是沒有社群、群體的參與,就如同溼度高、氣態水分子高度聚集,但卻缺乏凝結核,實務上是沒有辦法達到自然落水、水到渠成的目標的。Jono Bacon 依據其網路社群參與和管理 14 年的經驗所編撰的「社群的藝術」一書,主要的內容就是從環境分析與經驗分享的角度,說明如何去找到群聚社群力量的凝結核,並實作之。這本書採「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CC BY-NC-SA)」的模式授權釋出,這代表,該書的每一段內容,都可以被自由地重製、散布,甚至修改之後運用在任何地方,只要使用的方式不是直接換取金錢對價式的報酬,即可!

    Topics: 部落格
  • 2016-07-26
    林誠夏/編譯

    引用、引述 (quotation) 他人著作的權利,是科學、研究、評論,以及藝術創作的關鍵元素。透過引用、引述其他人說過的話語及創作,讓我們能夠與原作進行知性的對話,從而這樣的行為模式,可算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礎。而當代,透過引用、引述他人的話語或創作,來製作能夠引領話題討論的「新梗 (memes)」,更已經成為社群媒體的顯著特色之一。

    我國著作權法在第 52 條的地方,也對引用行為作了基礎的處理,其稱:「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但何謂正當目的之定義,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作的行政解釋:「此一正當目的必須與報導、評論、教學、研究等性質相同或類似,而且必須與自己著作相較具有附屬性質。」

    然而,即使有了前述的補充解釋,何謂依據正當目的進行合理引用?仍然存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所以,本篇將介紹引用機制如何在芬蘭的具體實踐裡,被說清楚、講明白,以讓該國民眾對於他人著作的引用,不再存有過高的疑慮,而能夠解放社會群體的創作力!

    Topics: 部落格
  • 2016-07-25
    林誠夏/編譯

    因教育學習之目的,而能夠主張不視為著作權侵權的例外機制,全球各地均不乏見。這是因為這個例外機制,能夠裨益老師、學生、研究者,這些需要接觸各類型教育與知識資源的人,否則多數學習資源,原則上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若是沒有相應例外機制的輔助,嚴重時甚至會剝奪到許多人最基礎的受教機會。不過,教材授權所牽涉到的經濟利益頗巨,故出版公司等權利人代理團體,向來亦視此一領域為兵家必爭,故如何合理排解教育目的使用行為的不同立場、不同意見,一直都有相當的爭議與拉鋸。

    然而,愛沙尼亞目前是在立法層次,給予一般公眾著作權,最寬廣教育目的例外保障的國家之一。也因為這樣的機制,近年大舉提升該國在數位學習領域的推廣與發展,現在,我們來看看愛沙尼亞是怎麼進行的。

    Topics: 部落格
  • 2016-07-25
    林誠夏/編譯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到 2016 年 4 月份為止,前後總共公布了四個版本的著作權修正草案。然而,第一版本於第 64 條的新增法條,為不少網路社群評論者,公開投以鼓勵與贊同眼光的「詼諧仿作 (parody)」例外機制(為嘲諷或詼諧仿作之目的,得利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卻在第二版本即因著作權利人代理團體明示反對之意見回饋,而被直接刪除。刪除理由表示回歸舊制,但僅透過合理使用的基準,來對詼諧仿作進行審酌,雖不致無法操作,但仍讓人有為德不卒之憾。

    事實上,隨著資訊與素材大量數位化於網際網路上流通,多數公眾對著作權法的需求是,建立更多兼顧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且顯明易操作的例外與限制 (Exception and Limitation) 標準,以讓少數個人或財團的私利,不致於影響或壓迫到公眾續行創新的可能性。

    依照英國智慧財產權辦公室受命於 2013 年進行的調查報告「著作權法架構下詼諧仿作處理的七國研究 (The Treatment of Parodies under Copyright Law in Seven Jurisdictions)」,綜合英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德國、美國,以及荷蘭的狀況,顯示詼諧仿作在著作權的例外機制,對這些國家的經濟與社會層面都具有正向的影響。現在,以法國為研究對象,此篇報導將協助大家理解,該國是如何落實詼諧仿作這個著作權的例外機制,來讓批判創意能在法國更為強健而蓬勃發展。

    Topics: 部落格
  • 2016-07-24
    林誠夏/編譯

    涵蓋特色建築入鏡的街頭全景或取景 (panorama),在全球各地迭有是否涉及著作權授權爭議的問題,依照我國著作權法第 58 條的規定,於向公眾開放之戶外場所長期展示的美術著作或建築著作,原則上是得以利用的,但利用方式不包括侵害原使用目的之重製,例如以建築方式重製建築物,或以雕塑方式重製雕塑物,或以長期展示為目的之重製,除此之外,也不能將這些已經公開長期展示的美術著作或建築著作轉換為美術著作重製物來進行販賣,例如將著名的建築著作製作為立體模型來進行商品銷售,所以該建築著作若非已歸於公眾領域的歷史建物,就可能產生後續的法律糾紛。此一著作權領域限制利用的著例,包括台北 101 大樓這樣的地標建築,歷來皆自我宣稱禁止商業作品將其建築影像入鏡,後續不斷產生爭議後,才由主管著作權事務的智慧財產局出面解釋,指出:「將 101 大樓作為背景拍攝照片、製成明信片、或拍攝戲劇入鏡等,均得以援引著作權法第 58 條主張合理使用,而不會有著作權侵權的問題」;而法國著名的艾菲爾鐵塔 (Eiffel Tower),也有這樣類似的問題,依巴黎市授權管理鐵塔公司的網站聲明,其明確表示 Eiffel Tower 在日間的影像由於是歷史建物,已歸於公眾領域 (public domain),任何人在自行取景或拍攝之後都可以不受限制的進行利用,然而夜間的 Eiffel Tower 佐以燈光照明,而會有不同光調內涵的創意表現,故夜間對 Eiffel Tower 進行取景或拍攝,必須經管理單位的事先同意並取得授權,才得以進行後續限制性的利用。然而,在英國、荷蘭,以及德國,公開建物的光景利用其實並沒有上述的限制。所以現階段街頭取景在著作權上的處理,確實不具一致性也常讓一般使用者無所適從,而若以與公眾靠攏這個立場觀察,葡萄牙寬鬆的街頭取景機制,便非常具有考察、學習的價值。

    Topics: 部落格
  • 2016-07-23
    林誠夏/編譯

    有鑑於 TPP 在著作權領域對公眾權益的影響,目前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呼籲是:「在以貿易協定一致化國內的著作權修法相關配套時,應該一併考量公益相關的公眾權利的配套調整,例如擴大與放寬合理使用 (Fair Use),或其他相類的專有權利『例外及限制 (Exception and Limitation)』的適用幅度,以在後續 TPP 相關的修法配套裡,讓經濟發展與公眾利益之間達到公平的權衡!」就這個立場來看,COMMUNIA 近期對歐洲議會提出的著作權修法最佳案例系列報導,即為一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研究與學習對象。
     

    在與公眾靠攏的著作權修法最佳案例裡,COMMUNIA 就四個主題挑選了四個國家現行法裡即有的「例外及限制」來進行說明,依次是:

    葡萄牙寬鬆的街頭取景 (panorama) 機制,更加活化該國的影片製作、戲劇拍攝,及相關的藝術創作。 法國深植其文化核心的詼諧仿作 (parody) 機制,強化了該國線上刊物與社論平台的創意表現與經濟收益。 愛沙尼亞為教育目的 (education) 配套了最大範圍的侵權例外允許,增裨該國數位學習網與線上知識庫,並強化其後教材交換的效率。 芬蘭明確的在著作權法裡律定適當引用 (quotation) 他人著作片段的公益性,並以實際數據證實此法如何消弭爭議與普及知識的交流。

    在接下來的幾週裡,向歐盟取經系列,將依序編譯上述四國已施行有年、並於該國獲得公眾支持的著作權例外及限制機制,透過歐盟四國這些著作權修法最佳案例的導讀,相信能夠讓國內關心著作權法修法與沿革的朋友,了解更多如何導引修法向更多公眾權利接近的作法,以及借助這些觀點,對未來 TPP 在我國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反思,亦當是有法律政策比較的價值!

    Topics: 部落格
  • 2016-07-18
    林誠夏/編譯

    開放近用 (Open Access) 的推動,近期在美國與歐盟皆將有可能產生重大變革!首先在美國方面,副總統 Joe Biden 本年度四月份於美國防癌協會大會上,以總統 Barack Obama 指定擔任「防癌變革促進會 (Cancer Moonshot Initiative, CMI)」領導人的身份發言,Biden 在公開演講中呼應與引用 Creative Commons 現任 CEO Ryan Merkley 於 Wired 發表的專文「付費去閱讀你資助的研究報告-那真的荒唐 (You Pay to Read Research You Fund. That’s Ludicrous)」,並指出面對癌症防治,研究者、學術機構、病人團體、私部門與政府之間的協力互助是極為重要的,並承諾 CMI 將於美國國家健康機構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架構下,力促成為相關研究報告與資料開放近用的指標示範專案,不僅要讓研究成果能以機器可讀的格式與資料結構提供,以利下一代的超級電腦可以直接分析獲取更多發現,更可能在研究成果的授權上,採更開放的態度,來提供這些公部門資金贊助的專案成果。

    Topics: 部落格
  • 2016-06-05
    林懿萱、林誠夏/文

    台灣創用CC 計畫協助進行的創用CC 授權條款 4.0 繁體中文翻譯,即日起至 2016 年 7 月 31 日止,進入了為期約一個月的公眾評論期 (public comments period)。此次 CC-4.0 的繁體中文翻譯,並不設限以臺灣一地的創作人與使用者為預設採用族群,而是著眼讓全球各地的繁體中文使用者,有相關需求時都可以自主採用,故如香港、北美,或其他有機會使用繁體中文文本來釋出或使用作品的朋友,亦非常歡迎能夠提出您對翻譯的反饋與修正意見出來。

    Topics: 部落格
  • 2016-04-07
    原作:麥克.領思維爾 | 翻譯:莊庭瑞

    到 2016-03-15 這天為止,我們的朋友巴賽.卡爾塔畢在敘利亞已被囚禁了四年。眾多自由知識運動的參與者,用著自身所熟悉的協作、網絡、混用方法,訴求他的釋放。廣大的人權社群,如國際特赦組織,也一起攜手聲援。在去年十月,我們的訴求變得非常緊急,因為卡爾塔畢不知道被移送到何處,或有可能被軍事法庭秘密判決。因著他的消失,多項計畫隨即發動。其中包括以卡爾塔畢之前所量測的三維資料為基礎的一項古城再現計畫 #NEWPALMYRA [^1],以及兩本書的發行。《等候……》[^2] 由卡爾塔畢的妻子諾拉.卡芝.撒法地所撰寫。同時,近五十位朋友和資源共有的信念者編寫了《自由的代價:集體的探尋》[^3]。這些計畫的目的在於彰顯並延續巴賽的工作,並要求他的立即自由。

    這篇文稿,據我的瞭解將刊載在以目前型態發行的《創用 CC 電子報》的最後一期。Creative Commons 在許多司法管轄區都有合作計畫,「台灣創用 CC 計畫」是幾個組織得最好、最有效用的團隊之一。我很榮幸能與計畫主持人莊庭瑞以及第一任的共同主持人陳舜伶共事,成為朋友。在此我也敦促大家,可以查閱他們在協作、策略、人權方面的論文[^4][^5]。

    在此轉換時刻,寫一篇類同評論《自由的代價》的稿件,應該還算合適。此書貢獻者眾多,其中許多曾參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過去十多年所發起的活動和計畫。這本書是個人、內省的創作,全然內生於知識共有運動之中,而這也是台灣創用 CC 計畫所處在的歷史情境。這書也掙扎著要去批評並拓展這些運動的視野,但同時彰顯這些運動為實現一個良善未來的努力、代價、以及其重要性。

    《自由的代價》一書的發想,早在於 2010 年一月。那時我參與了《協作未來》[^6] 一書的衝刺書寫,我記得那時候亞當.海德談到走向開放的痛苦。他是「自由開源軟體手冊」以及「衝刺書寫」兩項計畫的發起人。《自由的代價》也是以衝刺書寫的方式完成,只不過文章來自世界各地。(譯註:衝刺書寫意指聚集一群人,在短時間內把一本書寫出來,譯自英文 book sprint 一詞。)

    海德的〈為何我拒絕了私有財產化的自我〉是書中的一章。文中他論述,將被私有財產化的生活,層層剝離的痛苦。有些諷刺的是,海德是在考慮是否將 Book Sprints 一詞去註冊為商標,是否將其覆上私有財產紋理的當下,質問了自己:這代價究竟為何?醒悟之後,他拒絕提出商標申請。

    衝刺書寫一開始是用來編寫自由軟體的使用手冊[^7]。近年來,這方法同被用來產出具理念性質(《協作未來》是首例)或是特殊題材但可被近用的圖書,例如《原油契約入門》[^8] 以及《讀懂礦產契約》[^9]。一群人聚首最多五天,協力之下經常能產出有著獨特集體聲音的圖書。

    集體的聲音並未出現在《自由的代價》。雖然是在一次實體聚會中撰寫了這書的部份(並完成全書的編輯),但實質上出現於本書的文字並不是集體的聲音。主要是這書也徵集了非衝刺者的貢獻,於此我甚為鼓勵[^10]。各方的文稿讓這書有著更寬廣的範圍,像是不刻意編排的合輯,而不是如書名附標題所說的,集體的探索。集體的探索,或許尚待衝刺。

    Topics: CC專題
  • 2016-04-07
    Jedi / 文

    長期關注創用 CC 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在十年前,Creative Commons 與微軟合作釋出「Creative Commons Add-in for Microsoft Office」增益集套件[1](以下簡稱 CCOffice);世界變化不止,趨勢潮流起伏,典範斗轉星移,今日回首看看十年前的小工具,令人驚訝地體現出創用 CC 的眾多面向縮影。從這裡,讓我們憶起創用 CC 初衷,迎向眼前挑戰。

    Topics: 部落格

Pages

Subscribe to 新知消息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