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專題

  • 2013-10-04
    黃泰然/文

    在《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創用CC的發起人勞倫思‧雷席格闡述了美國近年來著作權擴張與集中於少數內容產業業者的發展。他憂心任何創作發明都要取得智慧財產權人同意的「許可文化」,將不利於文化創作與發明。相對於「許可文化」,雷席格的願景是人們能夠悠遊於創作的「自由文化」,而創用CC授權即是其所提出的自由文化的實踐策略之一。但是,在用創用CC推行之初,以色列學者妮娃‧艾爾金可倫(Niva Elkin-Koren)就憂心各式各樣的創用CC授權條款,唯一一貫的理念其實是財產權人「控制的」自由,而非自由文化。她擔心作為一種著作權授權契約,創用CC的推廣反而會深化了著作的使用必須取得財產權人同意的社會規範,從而鞏固而非顛覆了「許可文化」。針對艾爾金可倫的批評,雷席格認為此憂慮理論上雖有可能,但是欠缺經驗證據的支持。而他相信比起常見的「所有權利保留」的心態,創用CC所倡議的「部分權利保留」至少是一進展。

  • 2013-09-06
    莊庭瑞、林誠夏 /文

    2013 年 CC 全球會 (Creative Commons Global Summit 2013) 於 8 月 21-24 日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舉行[0]。 上次全球會於 2011 年 9 月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這次全球會移地南美洲舉行,全球約有 60 個司法管轄區的 CC 計畫與會, 含阿根廷當地人士共約 250 人參與,大會並提供同步口譯,以協助許多議程皆能以英語和西班牙語雙語進行。 台灣創用CC 計畫計有莊庭瑞、李治安、林誠夏三人參加這次會議。 此篇報導簡要記錄會議概況,祈望於第一時間內提供最新消息,供關注創用CC 授權條款以及開放內容議題發展的讀者參考。 大會詳細議程、以及部份簡報資料等,可於大會網站取得 [1][2]。 而因撰稿期間緊迫,本篇速記疏漏之處在所難免,還請讀者見諒。

  • 2013-08-02
    黃芝瑩、劉自強 /文

    蒐集世界和日本的社會設計案例為主的網路雜誌 greenz.jp 的年輕創辦人Hiroyuki Ono提到了一句重要的話:「社會設計不只是改變(change),更是要用行動讓社會更美好(make society better)」[1]。

    落實研究與行動的公共服務設計:日本 Issue + Design

  • 2013-07-05
    S.H. Shih /文

    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應該沒想到任期內的一道行政命令,會打開政府公開資料的寶藏。

    1983年,大韓航空民航機誤闖蘇聯領空,遭擊射落海。事件發生後,雷根下令開放美國軍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給民間使用,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 2013-06-07
    張采琳/文

    著作是人類文明千年來的智慧結晶,與文化、科學、藝術與產業發展關係十分密切,對於文化資產的傳承與保存不可或缺。 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網際網路的發達與普及,加上日益低廉的複製成本,人們對於著作的取得與近用更加便捷快速,然而相對之下侵害著作權的機會亦大幅增加。 我國為了因應科技的進步與國際公約之要求,著作權法幾度修正,特別是使用刑罰手段來加強著作權的保護。[1] 觀察社會現況,即使不斷地在法條中增加或加重侵害著作權行為的刑事責任,著作權侵害事件從來不曾在我們身邊真正地減少[2], 反而可能悄悄地帶來我們不曾想過的反效果。看見媒體上日益增加的著作權刑事訴訟,人們在創作的時候漸漸地畏首畏尾,影響了創作的原動力。 然而,產生這樣的結果真的是著作權法所樂見的嗎?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與著作權的目的背道而馳?

  • 2013-05-03
    李治安/文

    (本文擷取自<著作權法中的灰姑娘:利用人地位之探討>,刊登於《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

    就文化概念而言,利用人之利用行為是一個其與原著作的互動過程,也是一種文化體驗,著作利用行為具有相當的社會價值,而這些社會價值常與著作權 之政策目標直接相關。以美國著作權發展的歷史角度而言,法院有時會對著作權的權利範圍作相當嚴格且限縮的解釋,我們可將該等解釋取向理解為著作權 制度對於著作利用行為的保障與肯定。然而,因為著作利用行為的社會價值多是隱晦且難以衡量的,所以也常被著作權學術及實務討論所忽略。 就應然面而言,著作權法之立法及司法實務對於該等價值應有所體認,方能確保其在著作權政策相關分析中,考慮到利用人及利用行為之不同社會面向、 價值與功能,特別是在賦予著作權人著作權保障及創作誘因時,亦應同時在天平的另一端考量利用人之權益及利用行為之社會價值。 本文以下即就「想像力」與「學習」兩個觀點,析述關於著作利用的社會價值。

    一、想像力

  • 2013-04-05
    S.H. Shih /文

    2010年,美國華盛頓。

    在美國資訊長(U.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陶德‧帕克(Todd Park)的號招下,來自軟體工程,醫療產業還有創投背景的45位高手聚在一起, 仔細挖掘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提供的開放資料(open data),試圖從中解決目前醫療問題,甚至,找出下一個可能的創業點子。

    他們的碰面,並不是偶然,而是為了美國白宮第一次舉辦的「資料狂歡會」(datapalooza),這樣的活動形式,正成為目前開放資料界的流行語。但,到底什麼是資料狂歡會?

    翻開美國俚語字典,palooza指的是「彷彿沒有明天」的聚會。資料狂歡會並沒有那麼迷幻,反而是場紮紮實實的討論會,主要可以分成3個階段:

  • 2013-03-01
    創用CC計畫同仁/文

    莊庭瑞(計畫主持人): 各位關心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朋友以及電子報的讀者,新年好! 

    受到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的支持,以及在各位的關愛之下,計畫又邁進了一年。新的一年,我們將進行創用 CC 授權條款的「升級維護」(4.0 版草案已進入最後討論階段了), 持續公眾領域議題的討論,並關注開放政府資料的發展。 

    過去一年,計畫的法律項目工作與技術項目工作,分別有勞李治安副教授(政治大學)以及張藝鴻助技師(中央研究院)的費心主持(這可是無價也無酬的喔),本人十分感激。 我也同時在此感謝專案經理周文茵小姐以及所有計畫人員(友情贊助的居多啦)的辛勞付出。 

    敬祝大家新春愉快,萬事如意! 

    李治安(法律主持人): 時間過得真快,感覺才寫完上次的拜年文不久,又要迎接新的一年。 

  • 2013-02-01
    莊庭瑞/文

    政府部門和公有企業因為本身在運轉經營上的需要,會持續生產大量的資料與文件。這些資訊一般稱為「公部門資訊」(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PSI)。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定義,公部門資訊具有以下的特質:「公部門因為其功能而直接產生(例如氣象資料,經濟統計)、以動態連續方式產生、 而且可以直接用於商業應用」。這些資料包括地理空間資料、人口統計、健康醫療資訊、社會經濟指標、科學研究資料庫等。許多這些資訊不僅是公共出資的研究產出, 對眾多研究者也有很大助益。公部門資訊目前常以數位的方式呈現,且可以透過網路直接取得,也因為這些資訊的普遍價值,許多國家持續推廣它的使用。

  • 2013-01-04
    余佳恩/文

    壹、前言

    2001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開啟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 OCW)之先驅,緊接著在200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舉行了第一屆全球開放教育資源論壇(Global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um), 進一步提出上位概念「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一詞,開放教育資源開始在美國落地結果,除了美國為先驅之外,並透過國際組織或各國的教育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力量的凝聚,逐漸在世界各國發展。

Pages